关于“自驱力”的文章我已写过不少,但这个概念确实有点抽象,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实操。最近我又想到了一个比喻盛宝策略,或许更有助于大家去理解。
我的读者朋友里,大部分人都会开车对吧?
我们就拿开车做比喻——我坐在驾驶位,双手把握着方向盘,自己能够把车驱动,这就叫“自驱”!
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自驱力,就先想象一下:假设孩子是一个司机,怎样才能把车驱动?
总结一下,需要4个条件:
第一个条件,良好的生理基础,不疲、不病、不疯、不残。
身体没毛病,心理也不能有毛病。
另外,司机得吃饱,睡足,得给车充满电或加满油。
以上就是头一个必要条件:最最重要的生理基础。
如果这一条达不到,一个人能否长期存活都成问题,就更别奢望自驱力。
第二个条件,安全感。
司机的安全感来自:车是安全的,道路是安全的,自己的人生安全也有保障。
孩子还只是一个新手司机,胆子更小,如果他以为随时可能车毁人亡,就不敢自己掌握方向盘了。
第一条生理基础和第二条安全感,在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模型中,处于最底层,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。
第三个条件:掌控感。
司机想驱车前行,至少方向盘得在司机自己的手里,这就是掌控感。
如果我们在开车的时候盛宝策略,旁边坐着一个人,他不停地打乱你,时不时抢夺你的方向盘,你还能有信心好好开车吗?
显然不能。所以,要让孩子产生自驱力,就得适度放手,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掌控感。
第四个条件:胜任感。
什么叫胜任感呢?我们希望孩子自驱,他首先得驱得动!孩子凭自己的能力“驱动”一回,他的胜任感就增加一分,下次就更有信心驱动新的任务。
所以,大人给孩子安排的任务要求,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。
假设我们开一辆最大载重量是4吨的货车,却有人往车上加了7吨或8吨的载重,那这辆车就驱不动了。
如果司机经常不能把车驱动,这个司机会觉得“我不行,我开不好这车”,这就叫失去了“胜任感”。
或者再打个比喻,比如一辆车的最高时速是100迈,然后有人强逼司机开出200迈的速度,那么司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要求,也就失去胜任感了。
每个孩子成长节奏不同,能力不同,所能承担的任务和压力也不一样,如果总是让孩子超负荷运转,他们也会失去自驱力。
接下来我们展开讲一讲: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丧失自驱力?
我们可以对着以上四个条件,一条一条地去排查:
首先看孩子的生理基础——孩子是否身心健康
以前大家觉得身心健康是一个非常低的门槛,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。
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已达到24.6%,再叠合其他心理问题,生理健康问题,不符合“身心健康”标准的,可能高达百分之三四十。
有很大比例的孩子,身体素质差,心理压力大,精神恍惚,体弱多病,他们哪来的学习动力?
我在家长课堂接触到很多类似案例盛宝策略。
有些孩子,学习没动力,其实并不是因为他多懒,而是生理上的能量供应不足。
有些孩子夜里失眠,白天又醒不过来,整天恍恍惚惚,你让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?
所以生理基础这方面,大家一定要足够重视。
尤其是睡眠。因为学习是脑力劳动。孩子没睡好,大脑缺氧,就跟汽车没油一样。
第二点,孩子是否安全感缺失
有些孩子,从婴儿阶段就缺少安全感,比如从小不断更换养育人。
还有些孩子,一旦做错事了,就担心会挨打,会被抛弃。
他做事就畏手畏脚,不敢去承担太多责任,因为做的越多错的越多。
另外,家庭关系不和谐,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。
我前不久给一个12岁的男孩做过一对一的咨询。
我问他为什么学不下去,他说他一直感到紧张,特别害怕爸爸妈妈会离婚。
说个题外话:当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节点,比如中考高考等重要的考试。夫妻感情不合的,也尽量忍一忍。
川哥学校当年开家长会时,年级主任强调:两口子要打架,要离婚的,也等孩子考完了再离。
第三点,孩子是否有掌控感
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能力不够,怕他犯错,从来不让孩子自己掌控方向盘。
有些父母虽然偶尔把方向盘交给了孩子,但依旧在旁边不断唠叨—— “你这又弄错了!你向左拐,再向右拐…开慢点……开快点哈。”我们开过车的人,应该能体会到这种感觉。
其实做饭也一样。以前我做饭的时候,川爸站我旁边,一会让我多加点油,一会让我少加点盐,我就会很烦躁,烦到极致我也会撂挑子:“算了,那你来做吧”。这个完美主义的男人,极大地影响了我做饭的自驱力。
给孩子掌控感,并不是说家长什么都不管。家长是副驾驶的角色,可以给孩子建议,但别不停地叨叨;可以给孩子引导,但别去抢他的方向盘。
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儿,比如作业写得快一点儿,慢一点儿,少做一道题,多扣三两分,这都不是重大原则性问题。
就跟我们开车一样,有的人习惯开快一点,有人开得慢一点,有的人想走国道,有的人想走高速,
这是对错问题吗?不是。
只要孩子愿意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盘,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就好。
第四点,孩子是否有胜任感
给孩子的任务,不要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力,否则,孩子会失去胜任感,也就是从骨子里认为自己做不好,时间久了就会自暴自弃。
曾经有位家长跟我吐槽,说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点学习自驱力都没有,从不主动完成作业。
我让家长把作业清单拍照发我,我一看那作业量,比我家高中生的作业都多。
所以很多孩子不是不自驱,是他根本驱不动!
为什么隔壁家的孩子就可以写完同样多的作业?自家孩子究竟能胜任多少任务?
父母可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,了解不同性情的孩子,在不同年龄段的一些典型状态。就好比不同型号的车辆,有不同的排量和使用说明。大人了解充分,才能把握好教育的尺度。
总而言之,自驱力是一种天生的动力,只要以上四个条件具备,再把相关阻力去除,孩子都能很好地驱动自己。
PS.
我曾编写过一本关于自驱力的电子书,点击以下链接可以领取:
贵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